少东家也要交成绩:二代接班突围录丨BetterUs客户故事

背景

我是Kevin。家里经营的是覆盖40余城的生活方式复合空间(咖啡+书店+艺展)。高中开始,公司就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我留学读完商业分析,被父亲安排进“数字体验创新室”当“副主管”——乍听离核心很近,其实像个备胎:

  • 楼上的 COO 掌控门店营运大盘,任何改造预算都得他点头;
  • 楼下的店长们喊我“少东家”,但真要上线什么 App 功能,全绕过我;
  • 父亲一边说“先熟业务”,一边又隔三差五问“什么时候能挑起来”。

我的日常是审批几万元的小型用户调研、替人修报表。有那么一晚,我盯着航旅 App差点订了去南美玩的单程票:“不如先躲远一点。”

我对父亲撂狠话:“再这么晾着,我宁可回学校读PhD。” 他的表情更沉:“品牌终归要你来撑。”

正尴尬时,一位同样二代的朋友把我介绍给 BetterUs。我第一次见教练就摊牌:“我不想失去自由,但也不想一辈子当摆设。” 谁料一年后,我会在董事会上拿到“首席体验策划官”的任命,并得到 COO 的主动配合——下面就按三个阶段,讲讲这条并不舒服的突围路。

第一阶段:先看清棋盘.再拿一颗“小胜利”入场

刚进公司的头几个月,我每天都在怨:上面不给权、下面不理我、父亲还时不时问“你什么时候能挑起来”。

第一次见教练,他没替我吐槽,而是递来一张空白A3:

“把所有与你有利害关系的人写下来,再标一下他们真正关心什么。”

我硬着头皮写——父亲想要顺畅交棒,COO要利润和秩序,店长要排班稳定,前台伙伴想早点下班,顾客只在乎体验别拖沓……箭头一条条连过去,我突然明白:他们对我既不排斥,也不拥戴——只是没人觉得我能帮到他们。

那一刻情绪像被拧紧又猛然松开:原来“被晾着”并不是他们的刻意为难,而是我从没提供过可感知的价值。教练顺势丢出一句:

“别急着证明身份,先像外部顾问一样,找到一个大家都头疼的小卡点,解决它。”

我挑了门店排队这根刺,因为它谁都看得见,也没人真去啃。写方案前我心里打鼓:COO会不会一句“别折腾”就把我打回原位?但想到那张密密麻麻的利害图,我决定试一次。

把思路讲给COO时,强装镇定。没想到他只沉默了几秒就说:“你先去试两家旗舰店,别影响高峰秩序就行。”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原来机会不是不给,而是我从没端出过让人点头的建议。”

一个月后,排队时长缩短,顾客在门口不再抱怨,店长在群里发了“终于轻松”的表情包——效果好不好,一线最知道。例会上,COO第一次主动提到我的名字,店长也转而私信问我“下一波怎么配合”。

我记得那段时间走出门店,天还没黑——空气里有股说不上来的轻盈:

  • 心态 从“受气者”变成“合作者”。
  • 认知 发现价值得先对准别人的痛,而不是证明自己的能。
  • 收获 明白席位不是开会分配,而是贡献换来的。

这颗“小胜利”不大,却像把门缝撑开,让我看见——只要能让系统少一点疼、别人就会多给我一点空间,下一步才有位置谈更大的改变。


Kevin找到了“排队痛点”,才拿到第一张入场券。但很多人在家族业务中想做出成绩,却找不到切入点。可能是没看清身边人真正关心什么,也可能是找不到那个“大家都头疼的小卡点”。  

第二阶段:把“抢位”换成“配位”让系统主动挪出空间

第一颗小胜利刚落地,父亲立刻加码——

“干脆你来整体负责门店数字体验吧。”

听上去风光,实则暗流汹涌:那意味着我要踩进 COO 的主战场,还要统筹几十家门店的节奏。我第一反应是慌:

  •  资历不够,硬接只会被视为“皇亲空降”;
  •  一旦弄砸,前面赢得的那点信任瞬间归零;
  • 更怕 自己其实还没想好,到底能创造什么独特价值。

带着这些“怕”跟教练见面,他没给答案,而是启发我思考:

“别想着坐谁的位置,先想站在哪儿会让系统更顺滑。”

这句话像是把镜头再拉远一格。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那张利害图:COO 要的是运营稳定;店长要的是流程简洁;父亲要的是品牌升级……我能给的,恰好是把这些需求织成同一条线

于是我不再争『负责人』的椅子,而是构思了一个新角色——体验架构官:

“COO 继续握运营,我只做跨部门接口:统一顾客触点、把各条 App 数据串进大屏,任何改造都按门店节奏排队。”

和 COO 单聊那天,我提前写好一句话放在备忘录:

“我来补位,你交给我‘难协调’的部分,你就能更专注盈利。”

没想到他说:“如果真能让我少盯十几个群,你挂什么头衔都行。”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位置”可以商量,但“价值”必须先摆到桌上。

决定权留给了别人,主动权却回到我手里:

  • 心态 从“争名分”变为“铺赛道”;
  • 认知 明白系统需要的往往不是多一个指挥,而是多一个润滑剂;
  • 收获 发现当你提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轻松的方案,椅子会自动向你滑过来。

几周后,董事会通过我的「体验架构官」提案。父亲在电梯口拍拍我肩:“这一步走得像大人了。”我笑着回一句:“其实就是给大家添个省心按钮而已。”——说完那刻,我真切意识到:角色的高度,不在名片,而在让周围人运转得多顺。

第三阶段:公开成长、拉动协同将“个人破圈”升级成“组织共修”

成为体验架构官后,我才发现舞台比想象更复杂:

  • 技术侧 嫌我不懂后台就怕我瞎指挥;
  • 门店侧 照着旧 SOP 走惯了,对“体验创新”提不起劲;
  • 董事会 盯着季度报告,随时想看体验分有没有起色。

如果还是单打独斗,前面的认可随时可能被“一次失误”抹平。教练启发了我:

“把学习摆到台面,让所有人都能‘顺手’参与你的成长。”

于是我做了几个关键动作:

(1)先承认短板,让“专家”反过来当导师。我在晨会上摊牌:

“我对排班逻辑、后台容灾还有大片盲区,三个月内我要补完——请三位资深店长和两位后台架构师当我的反向导师。”当众示弱,换来的是导师们第一次主动约我“实地跑店、深夜调试”。

(2)把每一次试错写成“公开日记”

每周五,我固定在全员群发一条《踩坑周记》:

  • 哪一步流程卡壳、谁帮我补坑;
  • 店长/技术有什么担心、最后怎么收尾;
  • 下周准备做的小实验需要哪些协同。

内容不花哨,却让一线伙伴真切看到:“哦,原来总部真在干活,也真在犯错、改错。”

(3)用外部力量把“协同”升级成公共议题

趁大家对《踩坑周记》开始留言,我请BetterUs来做了两轮中基层领导力工作坊

  • 早班店长 + 架构师 一起拆解“排队为什么还长”;
  • 市场 + IT + 运营 围在同一张顾客旅程图上贴便利贴。

最初半数人带着看热闹的心态来,后面却抢着讨论:“如果大屏能显示排队剩余时间,客人会不会更安心?”工作坊结束,COO 把我拉到一旁:“这种‘一起动手’的感觉,十年没见过。再排两场——预算我想办法。”

大半年的时间是忙的晕头转向,但也很沉浸。我发现:

  1. 示弱不是掉价,而是邀请合作——先亮空白,别人才肯补色。
  2. 把试错写成“公开教材”,团队就会把你的坑当自己的路标。
  3. 协同要“上手”才入心——当大家一起动手贴便利贴,流程就不再是 PPT,而是共同的作品。

父亲后来感慨:“你看,让大家学会一起修路,路才修得快。”我也明白了:真正的领导力,不是站在最前面拉,而是蹲下来把成长过程摊出来,让整支队伍都愿意往前推。


二代接班的难,从来不是“能不能坐上位子”,而是“能不能让系统因为你更顺”。不少人会卡在利害关系理不清、角色定位摆不正、团队协同推不动的环节里,感觉每一步都缺少清晰方向。

结语

现在距离那场“翻车”公开复盘已过去四个多月。Kevin 正带着跨部门小分队跑第 6 座城市的体验升级试点——排队大屏和线上会员体系比最初版本稳定得多,门店自动把每周踩坑笔记贴进群里,COO 也习惯在早会上和他对拍下一城节奏。忙的时候他仍会犯怵,但更多时候,他能在嘈杂的门店里抓住那股熟悉的稳感——“这条链条因为我的出现,运转得更顺。”

回望一年多的三段路,Kevin 的转折点都藏在同一条暗线里:

  1. 看清棋盘,先补一道缝。从“花瓶”到“数据顾问”,先用一颗小胜利买进场券。
  2. 抢位不如配位。设计“体验架构官”让系统增益,椅子自然滑向你。
  3. 把成长摆到台面,团队才会一起加速。示弱 → 透明 → 共创,个人破圈升级成组织正循环。

如果你也正被“利益平衡、能力构建、身份破圈”三座山压着,不妨试试 Kevin 的顺序:先拆一处堵点,用数据换开门的一条缝;再设计一个让所有人都省力的角色;最后把试错写成公开日记,让团队在你的成长里看到自己的利益。

/本文经客户允许脱敏后发布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侵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