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不靠熬资历:一名总监的晋升之路丨BetterUs客户故事

背景

王诚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某事业部总监,带60多人。产品爆红后,公司两年营收翻三倍,老板四处找“能扛更大盘子的人”。

王诚自认拼命三郎:业务指标年年超额,客户满意度全公司第一。可等到竞聘副总经理岗位时,老板却提了外部名单。王诚懵了——“我业绩最好,为什么不是我?”

在后续走访老板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戳心又扎实的真相:“王诚现在所有的时间都在创业,在总监的位置上基本上天天都到凌晨两三点,如果给他更大的担子,我担心他被压垮。”

带着不甘和疑惑,王诚找到了 BetterUs。半年后他终于得到了老板的认可,晋升为某事业部副总经理。这背后的收获与变化,即将由他分享:

水满则溢:先把水倒出一点,让老板看见“我还有空间”

第一次和教练碰面,他没有聊业绩,而是一起先看了一下本周的日程。密密麻麻的安排已是常态——每天7点进公司、凌晨1点才走,审批、救火、调度全卡在我这儿。

教练用装满水的杯子做比喻,这个时候我突然站在第三视角问了自己一个问题:“王诚,你的杯子已经满得往外涌,老板怎么敢再往里倒水?”

那个时候我才醒悟:我以为的“拼命”在老板眼里可能更像“满负荷”,而满负荷的机器最容易烧坏。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第一次不是摊开电脑,而是对着日历发呆。说真的,作为总监我当然知道要授权,但真把事情往下放,心里头依旧打鼓:“万一他们搞砸怎么办?万一老板觉得我不勤快怎么办?”

教练给的练习很小:下周只挑两件非关键、又总挤时间的事务,交给最熟的两位经理,并在群里写明“出问题我兜底”。按下发送键的一瞬间,手心都是汗。第一周客户名字就写错,我本能想把事情揽过来,教练却提醒:“允许团队在安全范围内跌一跤,比你一直扛着更靠谱。”

我硬生生忍住,只陪他们做复盘,把改进写进SOP。奇怪的是,第二周开始,那位经理主动来找我确认规则,审批邮件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我记得很清楚那个周五晚上十点多,我在地库拿车,老板恰好也下楼,抬头看见我笑着说:“今晚怎么没熬夜?” 那一句随口的调侃,让我突然明白——在老板的世界里,有空档才代表有潜力

那之后,我给每周行程留出10%的“白块”,用于阅读财报和行业报告。一个月后,大老板开战略会让我一起讨论。那一刻,我真正感到:倒掉一点水,让空档被看见,才是晋升的第一步。

换位思考:让老板听到我的“思考”不只是“结果”

“老板在什么情况下会让总监升为副总经理?”

我下意识的回答却暴露出曾经从未思考的视角:“他站在总监的位置就已经在思考副总经理思考的问题。”

没想到竟然自己说出来的这句话狠狠地击中了自己:过去的周报,我只写完成度,从没写过“接下来可能出什么岔子”“我需要你拍板什么资源”。对老板来说,这像是看一张“完工证明”,而不是“下一步蓝图”。

于是我做了两个小调整:

  1. 周报三段式
    • 进度用一句话写到哪了;
    • 风险下周可能的坑,用红色粗体;
    • 需要的协助请他拍板或协调的资源,只列 1–2 条。
  2. 对话提前遇到大坑不再闷头扛,而是拉着财务或技术负责人,写一页纸解决方案,再带着问题和选项去找老板,而不是带着“求救”。

第一次照这种方式发邮件,心里其实还是有些忐忑——怕老板觉得我“事多”。结果他很快回了两行字:“收到,资源我帮你推,下周碰一下预案。”这是我进公司三年第一次得到他的即时反馈。

更明显的变化发生在月度经营会上。以前我只报数字,这次我花三分钟讲了“如果原料再涨 5%,我们现金流会怎么扛”。老板没有插话,会议结束却把我叫住,问了成本对冲的细节。那一刻我意识到:老板开始把我当“共同思考未来的人”,而不仅是“把今天收尾的人”。

真正的收获并不在于会议上说了什么高大上的词,而是我第一次感到——我和老板之间的频道对上了:我谈的不只是“我完成了什么”,而是“我在替你看前面那堵墙”。从那以后,他再跟我聊,不再只是“数字到没到”,而是“下一季的机会在哪”。

如果说倒水让老板看到“我有余力”,那么换频道沟通让他知道“我知道该把余力用在哪”。这两件事加在一起,我才真心感觉升职的门被推开了一条缝。

后继有人:先让总监位置有人接得住

空出了时间,也和老板对上了频道,教练却忽然问我:

“王诚,如果明天你被拉去出差两周,你那 60 多人的团队该怎么办?”

我一下说不出来。部门里能打的骨干不少,可要挑一个直接扛全局,我心里也没底——以前我亲自盯得太紧,他们很少有机会“一口气把游戏打穿”。

教练只给了我一个任务:“下个月挑一件你日常最舍不得放手的事,让团队自己打完这一关。”

我选了月度经营复盘。往常我一个人做 PPT、拉数据、定改进,团队只负责听。现在我把 PPT 模板、数据口径通通丢进共享盘,只补一句:“下个月由产品经理主持,我旁听。”

一开始他们准备得磕磕绊绊,进度落后,我很想伸手,却死咬着嘴唇忍住。教练在后续复盘中提醒:“如果你不让位子空出来,老板怎么敢让你往上走?”

复盘会那天,PPT做得不算漂亮,时间也超了 10 分钟,但我看见产品经理在白板上写下下一轮的三个举措,语气是我没听过的笃定——那一刻我突然有点钝痛的开心:原来我不在,他们也能把球带进篮筐。

我趁热打铁,推行了“轮值主持”:每个月换一个负责人登台讲全盘。三个月后,我请假去外地陪家人做手术,整整一周不在群里说一句话,回来的第一天就收到团队自动推送的周报,节拍没掉、指标没掉。

半个月后,老板找我单聊未来组织梯队的事,话题第一次不再纠结“谁能替你审批”,而是讨论“你走了,这个团队怎么升级”。那天走出会议室,我在电梯里照着不太清晰的镜面自嘲一句:“总监这张椅子终于有人接得住,我才算真的有资格冲下一张椅子。”

晋升回访

在和教练对话的半年后,又一次竞聘开启了。而这一次,王诚终于听到了那个一直以来想要的结果:成功晋升为副总经理。

当BetterUs收到喜讯后,打心底里为他高兴,后续王诚和我们分享道:

老实说,刚找教练那会儿,我心里是打鼓的—— “一个外人,真能懂我每天鸡飞狗跳的节奏?”没想到半年下来,我最深的感受只有五个字:脑子松开了

  • 第一关是倒水。
    以前日程像堵墙,哪块都舍不得拆。教练一句“满杯子谁敢再倒水”,让我第一次敢把小事交出去。那一刻像膝盖上绑的沙袋突然摘了——原来我不是非干不可。
  • 第二关是换频道。
    以前见老板,只报数字。教练逼着我多说“下个月可能炸的坑”和“我需要的资源”。第一次这么聊,老板没批评,反而立刻拍板给了预算。那天回工位,我才发现自己一直用“报喜不报忧”把老板挡在门外。
  • 第三关是把位子空出来。
    说真的,让团队自己主持复盘会我心里发毛,生怕搞砸。但我硬逼自己坐旁边记笔记不插话。看到他们把方案讲顺,心里居然有种莫名的骄傲:原来我走开,大家一样能打。

升职邮件发出来那天,我没像想象中那样激动到跳起来,反倒想起教练经常说的那句:“把自己闲出来,机会才会挤进来。” 

现在想想,晋升不是老板突然想起我,而是我终于让他看见:我有时间、有思考,还留好了接班人。

如果让我给还在拼命却卡位的人一句建议——先问自己:“我离开两周,团队过得下去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先别管升不升职,赶紧把杯子倒掉一点,再往上装。

结语

看多了像王诚一样的总监,我们发现他们的普遍共性:

  • 啥都抓,累得要命,老板却怕你“再加一点就崩”;
  • 只报成绩,从不跟老板聊前方的坑和资源,结果被当成“执行器”;
  • 没人接班,一离岗就掉链子,升职窗口一来还得再等等。

王诚用半年的时间拆了这三颗雷:先倒水、再让思考被听见,最后把位置“空”给团队练手。门才真正打开。

/本文经客户允许发布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侵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