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开口的决定:如何优雅地结束一段合作关系丨BetterUs客户故事

背景

张雷创办的SaaS公司开启了新一轮融资,业务节拍从“季度 OKR”变成“月度冲刺”。早期合伙人兼运营VP许明,却依旧停在“写长规划、缓慢执行”的思路里。

几个关键项目连连延期,张雷心急如焚,却狠不下心“请老战友离席”。张雷找到BetterUs时长叹:“我怕开了口,既伤感情又伤团队士气。”三个月后,张雷终于解开了心结,来听听他的收获:

直切主题:别拐弯真心话才下得了台

说“分手”之前,我在备忘录里憋了几个月,甚至还去做话术版本迭代——全是“岗位升级”“能力匹配”这种硬邦邦的词儿,越写越别扭。教练一句话点醒我:“你心里其实只有两件事——感谢和现实,别把它们裹成官话。”

那天上午,我约老许去最安静的小会议室,只带了两张纸:

  1. 咱们一起干成的事:第一批种子客户的名单、深夜迭代的一个又一个版本、融资路演的关键PPT;
  2. 眼下血淋淋的现实:融资压力下,业务从季度爬坡变成月度冲刺,老许的“深耕慢磨”已经跟不上节拍。

我没铺垫、没拐弯,直接开口:

“老许,这几年多亏你顶着运营,我们才熬到B轮。可现在公司像换了涡轮,一脚油门就得上120,你还在五档匀速,这对你对团队都不公平。我更不想看着你被节奏拖得喘不过气。”

他说话前,我先把方案摆桌上:三个月过渡薪资继续发、期权全保留,我还愿意亲自给他写推荐信、帮对接两家正缺运营老手的兄弟公司。

老许沉默好久,就回了四个字:“行,我懂了。”出了会议室,他帮我把办公室灯带关了,像往常一样说:“哥,喝水别再只靠咖啡。”我舒了口气,那一刻我才真切感觉到——体面的告别不是躲词,而是把感谢讲透、把现实讲清、把下一步安排到位说完真心话,感情没散,合作关系体面落地,我跟他都能轻装上路。

先稳自己:让身体跟得上这场“硬仗”

敲定要跟老许谈那一刻,我以为剩下全是流程,结果身体先“罢工”——两晚失眠,胃里像有人拧着。凌晨三点我坐在办公室一动不动,突然意识到:如果我自己都快散架,哪还有力气撑住谈话的分量?

和教练聊出一个土办法:“先把身体排班,再排事情。”听着简单,可真这么做,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日程像一锅大杂烩。于是我做了三个小动作:

  1. 挑个能喘气的时间
    把谈话安排在周三上午 10 点——避开周一的节奏启动、周五的收尾杂事,让前后都有回旋余地。
  2. 给身体热个身
    谈前30分钟下楼遛弯,回到办公室先喝温水,再进会议室。
  3. 留块“缓冲地”
    会议室出来我没冲进下一场会,而是锁上办公室门,特地关上电脑手写笔记,写胃里那股酸、写心里的歉意,也写谈完之后的轻松。

那天谈完,我没再胃痛,午饭还能吃下一整份黑椒鸡排;下午把HR的交接方案也敲定了,也捋好了团队接下来的进度节奏。身体被照顾到,心就不再打摆子,话也说得更准更稳。

晚上回到家,我和儿子玩了会,他抬头问:“爸爸今天怎么有空陪我玩了?”我笑着挠他脑袋——原来给身体松一口气,也顺便把家人装回了日程表里。

安顿人心:让团队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公告一发,办公室立刻凉下来——没人说话。那一刻我意识到:如果我不出面把话说清楚,猜测就会变成更大的动静在教练启发下,我开始有节奏的推进接下来的每一步:

第一步:集中答疑,别让问题游荡

我把运营、产品两条线20多个人叫进茶水间,只做三件事:

  1. 先讲原因——“我们节奏从季度迭代变成月度冲刺,老许擅长深耕,但跟不上新节拍。”
  2. 列清楚安排——三周交接表、临时负责人是谁、资源缺口找谁。
  3. 开麦提问——延期会不会被裁、标准怎么定,我现场给出边界:原因说得清、方案拿得出,就没人因为一次延期被换掉。

20 分钟下来,现场的疑问基本解决,空气松动了许多。

第二步:给情绪一个出口

后续我让HR开48小时窗口,谁想聊都能约半小时。我自己第一个预约,把“愧疚、担心、松了口气”都说出来,让大家知道这里可以放心倾诉。两天里,十几个人来聊,HR 记录共性疑虑,我在群里一次性回应。小情绪被及时消化,没有在背后发酵。

第三步:用节点把节拍拉回来

把交接拆成多个节点写进甘特图:每个节点谁负责、截止时间是什么、一旦卡点该找谁。每到节点我在群里打钩,让信息公开透明。半个月后交接准时收尾,新负责人也及时到岗,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直到整个流程走完,我才终于有了更深的感受:

  • 原来团队最怕的是“没谱”,而不是人员变动本身。
  • 只要问题能问、情绪能说、下一步看得见,大家就能安心干活。
  • 当我看到白板上的节点一个个被打勾,心里那块石头才真正落地:离开一个老同事,并不等于失去稳定;清晰的规则,比任何安慰都管用。

结语

说到底,告别最难的不是流程,而是开口的那一下。绝大多数创始人和管理者都会卡在三件事:

  1. 不知道怎么说——怕一句话说重了,关系就散了;
  2. 扛不住内疚——担心自己成了“过河拆桥”的那个人;
  3. 担心团队乱——怕人还没走,士气就先掉一半。

拖着不说,关系只会更难看;把话说透,团队很快就能回到节拍。你要选哪条?把话说清楚、把情绪安顿好、把后续节拍排明白,这道坎就能顺过去,团队反而跑得更稳。

“——这三步都是我和教练拉扯出来的细节动作。我一个人时脑子只剩‘拖’,有人陪着拆成小步调,难事就成了清单。”这是项目结束后回访张雷时的真实反馈。

也许你会觉得道理都懂,但就是不敢行动。教练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会实实在在地全力支持并且厘清每一个具体的难点和卡点,和你一起梳理可操作的小动作,让难开的口变成体面的落点。

/本文经客户允许发布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侵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