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告诉我,创始人也会想离职——一个一号位的自白丨BetterUs客户故事

背景

李航是数字营销SaaS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团队一百多号人,刚拿下某轮融资。外界媒体报道总说他“冲劲十足”,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融资之后的 KPI、投资人月报、用人扩张,处处都是战场,无孔不入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儿。

他找上 BetterUs,只苦笑了一句:“没想到我竟然也有离职的冲动。”

在接受教练服务的三个月后,他的精神头完全变了,不仅干劲满满,而且状态更放松。以下是他的回访分享:

收获一:真正放手,团队跑得更快

第一次和教练一起回看 360 反馈,那句“李总事无巨细,我们不敢拍板”像冷水兜头。我嘴上还在为 “关注细节” 辩护,心里却隐约明白:如果所有细节都得经过我,团队永远只能被我拖着走。

那天晚上,我摊开日历统计——整整一周,真正跟战略和增长有关的时间不到 20%,其余都是各式各样的“李总帮忙看一下”。我突然意识到:不是团队跑不动,而是我堵在前面。

于是我做了一个几乎让自己裸奔的决定:接下来一个月,周三的战略例会由 COO 主持,我只旁听;50 万以内的预算审批,全权下放给部门负责人。全员会上宣布完,我心里其实直发慌——万一他们做砸了怎么办?可我硬是按住了冲动,没有补一句“有事再找我”。

结果远超预期。第一周,我就收到了三份排好优先级、无需我定夺的立项报告;第二周,产品团队提前三天把新功能上线,还在复盘会上主动提出下一版迭代思路。

更让我意外的是,讨论的语气变了:大家不再追着问“李总,这能不能过?”,而是彼此探讨“这样做,能不能把客户体验再推高一档”。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信任不是一句“你们加油”,而是把决策权和允许犯错的空间一起交出去。

一个月后我写投资人月报,只补了一行:当我学会撒手,公司的节拍突然比我一个人领跑时快了整整半拍。

收获二:情绪也要排期,才能给自己续航

坦白说,“想放弃”的念头之所以一波接一波,最初我以为是业务指标太高、投资人催得太紧。可在教练的启发下回溯那些“情绪高压点”时,我才发现真正把我挤到边缘的,是 连喘口气的空档都没有——

  • 每逢月底写投资人月报,我总是熬到凌晨两点还在改措辞,生怕一句话传递错趋势;
  • 董事会前,为了一张增长曲线的细节,我能让团队在DDL前翻来覆去改PPT;
  • 我妈生日那天,我一边跟她视频切蛋糕,一边盯着内部沟通软件,神经紧绷到连笑都僵硬。

和教练聊完发现:我把一切日程的空白都用来填紧急事项,结果情绪长期处在红线边缘。却从来没有给自己充电和放松的时间,难怪随便一件小事就能触发“离职冲动”。

教练邀请我做了一个实验:先在我的日历里划出一个显眼的“星期五·空白块”——下午四点以后不约会、不批文件,内部软件静音。

我第一次执行这条规则时,内心比放权给 COO 还忐忑:万一项目临时炸了怎么办?可事实证明,世界并不会因为我半天不上线而停转。那天下午,我去公司附近的健身房跑了 5 公里,回家陪孩子拼好了她嚷了两周的乐高。

那晚睡前,我还是没忍住打开邮箱,意外收到了产品经理的周报,他写道:“李总,今天我们自己把 A/B 测试的异常跑偏找出来了,下周会同步优化方案,您周一看即可。” 读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当我情绪稳定、不过度介入时,团队反而有了更清晰的责任边界和表达欲。

一个月后,教练让我回顾情绪曲线。我惊讶地发现,原本像心电图一样忽上忽下的波形,开始呈现更平缓的节奏。最直观的变化,是我再也没在深夜敲出“我不想干了”的草稿,反而会思考“这件事除了我,还有谁可以接棒?”

那一刻我明白:人的节奏稳了,公司节拍才稳。再顶尖的创始人也不是无限电池,给情绪排期、给身体充电,其实是给组织续航——团队需要的是一位能指明方向、保持清醒的领跑者,而不是一只时刻拉满的发条。

收获三:从“我”到“我们”让组织自己长肌肉

放手授权和情绪排期之后,我的第三个发现是——公司真正要长成“可以离开创始人也照样运转”的生命体教练提醒我:你不再事必躬亲,可如果只是把决定丢给一两位高管,组织仍旧围着“核心个人”转;唯有让更多人卷进来,权力、信息、经验才能像血液一样循环。

于是做了三件事:

(1)复盘会轮值制

过去的复盘都是我主持,大家逐条汇报。我把主持棒传给业务二线负责人,每次会前只做两件事:给他们开放全部数据权限、告诉他们目标——“我们要看清什么问题”。

第一次轮值,我强忍住想插话的冲动,只观察与记录。结果工程负责人抛出了“为什么迭代节拍偏慢的根因是需求排期,而不是研发?”的观点,市场与产品在我面前围绕同一张甘特图热烈讨论,内心真的很欣慰。

(2)“影子负责人”机制

重大项目指定一位“影子负责人”跟随主负责人全程旁听、决策备忘、复盘记录。新人跟了三个月,就能独立拉起一个 200 万预算的侧翼项目;主负责人也因为有人记录思路,复盘精度大幅提升。三个月里,我们新增了两名准负责人,过去只能“用人海填缺口”的焦虑感明显下降。

(3)客户席位空降

重要评审会请两位核心客户代表坐在一线,让决策者直接听见“你们的功能改动到底影响了我什么成本”。第一次实施时,团队神经紧绷,结果客户当场提出了一个“你们改个下拉顺序就能少跳两步”的小点子,改完次月留存率提升 6%。后来我听到员工在茶水间感慨:“原来客户不是敌人,是产品经理。”

三件事贯穿几个月,公司没有再加人头,续费率却提升了 17%,人均产出反而更高。我最深的感触是:

当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 看见全局、参与决策、承担责任 时,组织才会产生真正的自驱力。

这时候我才理解教练说的那句话——“创始人最大的价值,不是把自己做成万能 API,而是让公司拥有多个 API,彼此调用。”

有天深夜,我路过办公区,看到灯已经全灭。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哪天真能休一个月长假,公司大概率不会塌。那一刻,“离职冲动”彻底从求生按钮,变成了衡量组织韧性的晴雨表——我越敢离开,团队越能证明它自己。

客户总结

李航给这段经历按下了三个“嗯”键:

  • 嗯,放手才有加速。 把决策权和犯错空间一起下放,团队就会自己提速,而不是等我踩油门。
  • 嗯,创始人 也会没电。 给情绪排期、给身体充电,我先稳住自己,公司才能跟着稳。
  • 嗯,“我们”比“我”更强。 让更多人看见全局、参与决策,组织就能自带发动机,跑得更远更久。

结语

在 BetterUs 服务的数百位一号位里,李航并不是个例。我们看到,当企业规模壮大后,创始人常同时陷入三重困境:

  • 权责圈层失衡——仍把所有关键节点攥在自己手里,团队停在“等你拍板”的舒适区;
  • 情绪与能量透支——日程满档却没有放松与充电的时间,心理告警被误以为只是 KPI 压力;
  • 组织韧性缺位——关键人才看得到任务,却看不到决策与成长路径,导致自驱力断档。

这些问题并非靠更厚的 PPT 或再上一门管理课就能解决。专业教练的价值,正是搭建一块安全而高效的“观景台”:既让创始人有空间校准边界、补能,也让管理者学会把权责、信息与决策逐层下沉,最终让组织自己长肌肉、循环驱动。

/本文经客户允许发布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侵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