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骨干员工离职后,他靠一招让团队凝聚力飙升丨BetterUs客户故事

背景

作为团队管理者,你是否曾抓狂于明明高标准严要求是对用户基本的负责,但最后发现团队却越管越散?

蒋炎是一家近200人规模企业的营销总监,他和创始人王总当初一起并肩作战走到如今。当初就是因为他在各种细节上精益求精,才打动了一个又一个早期客户。

可当团队慢慢壮大,他开始管理营销线时却发现:下属总是这里那里做事粗糙,很多细节讲了一二三遍却还是达不到心里基础的预期。总感觉明明他们做了很多事,但最后还是自己一个一个去给他们填补窟窿,时间长了就很心累。

很多时候蒋炎也希望下属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可现实团队的沉默让他不知道把劲往何处使。最近,团队里两个核心骨干的接连离职让他开始陷入内耗,直到和BetterUs的教练开启了对话,事情才发生了彻底的转机。三个月后,蒋炎分享了他的转变与收获:

收获1:原来“挑剔”也是一种天赋

我对自己一向以来要求都不低,当开始管理团队时也迁移了这个标准,却发现下属们很难达到。从此,对团队的“期望管理”一直是头疼的功课,要求高了大家做不到自己还是得埋头硬上,要求低了过意不去,总是感觉有根刺在心中。

直到接触了全景领导力测评,才发现原来这种特质可以用“挑剔”来描述。教练和我说,我在这一项几乎是在管理者数据库里都排名很靠前的位置。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个词。它听起来像是一种负面的性格特质——完美主义、吹毛求疵、难以满足、超高标准,对自己和别人都过于苛刻。而教练的一句话就打开了对挑剔的全新理解:挑剔是一种天赋。它意味着你比别人更敏锐,能一眼看穿问题的本质。

听到这句话我眼前一亮,静下心仔细回想,如果站在天赋这个视角来看的确是这样的:在客户体验中,我总是发现很多值得优化的小细节,打动他们;每次接手新项目,我总能比别人更快梳理出风险点;跨部门协作时,那些藏在流程里的漏洞,也总是逃不过我的眼睛。这种 “一眼抓重点” 的敏锐观察力与判断力,不就是 “挑剔” 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吗?

收获2:换一种方式表达“挑剔”让团队找回凝聚力

当我开始接纳挑剔也是一种天赋后,教练的另一句话便开始促进我的深度反思了:“所有的特质都是一体两面,是天赋,但用错地方也会变成限制。”

我频频点头,这也是我最苦恼的地方,但在教练的启发下我也慢慢有了新的思路:我的关键课题,并不是 “戒掉挑剔”,而是学会把这份敏锐,转化成推动团队成长的力量。

教练和我做了一次角色扮演的互动,他来扮演场景中的“我”,而我则扮演下属。明明是我嘴里曾经说出来的话,但站在下属的视角,却感觉到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压力与埋怨。那是我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体感,原来他们被挑剔以后是这样的感受。

那之后才明白,挑剔的重点不是带有压力性的指出错误,而是让大家达成共识,为同一个目标一起做得更好。

比如以前我会说 “这个方案数据太粗糙,根本没法见客户”。他们就会一头雾水,总感觉方案一次次被打回去。

现在我会说:“这次合作对公司今年的战略意义重大,你觉得数据怎么呈现,才能让客户一眼看到我们的优势?”这种启发性的提问不仅让下属意识到他的方案没有一上来就抓住重点,同时也会用主动思考代替接受指责去推进下一步行动。

曾经上了那么多管理培训课,效果还不如这么一个小的细节改变。有一次做竞标方案,团队内副总主动要求分成三军,通过内部比稿PK来不断打磨细节。当我听到他们口中提及“这次咱们必须拿下!”,那一刻内心真的太爽了,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团队啊!

收获3:放下对自己的挑剔

除了管理团队,教练还让我看到了一个从未发现的视角:原来挑剔除了对别人,也是对自己。

我对于自己的挑剔,体现在“事不过二” 的原则:同样的错误我绝不能犯第二次。教练让我回顾过往,发现了一个规律——我喜欢探索新项目,但大多数项目都难以持久。

和教练聊完我才发现:原来我不希望把事情搞砸。但一个项目做得越久,就越可能犯错。潜意识里,我总在错误露头前转身逃跑,这个时候对自己的挑剔就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设置了一个不必要的标准:“如果这件事我做不到完美,就果断放弃,换一件事做。”

“犯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教练的一个问题让我沉默了许久。是啊,谁不会犯错?很多经验不就是在问题发生后总结出来,持续优化的吗?所以对自己过于挑剔,就会阻碍很多项目深度探索的进度。后来当我放下了“必须完美”的心,反而做起项目来轻松了许多。

客户总结:

在找教练前,我也上过很多领导力课程,效果有一些但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我感受到教练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第一时间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在启发下让我自己慢慢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每一次看见的时刻,真的很有成就感。

三个月下来,团队真的改变很大。以前开会都是我主持,大家汇报。现在大家会轮流主持,还主动增加分享环节去复盘。我一下子感觉心放来不少,季度业绩也超额达成目标,还有一个准备离职的下属都主动撤回了申请。

原来真正的领导力,不是push大家做到完美和极致,而是激发每个人的潜力。我自己也不再因为犯错的可能就逃避,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次机会。

结语

从BetterUs数百个客户案例中可见,当 “追求卓越” 异化为 “绝对严苛” 时,管理者常陷入三大核心痛点:过度聚焦细节导致战略视野模糊、高压标准引发团队创新力萎缩、情感联结缺失造成核心人才隐性流失。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领导力陷入瓶颈,对团队越管越乱。

/本文经客户允许发布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侵删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