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熊展是一家工业SaaS公司的首席营收官。过去 12 个月,他带队签下1500家付费工厂,一举拿下行业销量前三。新财年董事会却抛来“3000家新增”的 KPI——这意味着在整体制造业投资趋冷、竞品蜂拥降价的当口,要再翻一倍。
熊展连续两周把自己关在会议室,捏着数据自证“天花板已现”,既不想对老板说“不”,又无计可施。他年初找到BetterUs,希望能有所改变。在对话进行到两个半月后,他和我们分享了两点重要收获:
目标被故意”拉高,旧算盘瞬间打不响
我是做销售出身的,粗活细活都轮过:
- 把CRM翻了底朝天,给每张卡片按成交概率重新打分;
- 跑遍一线产业园,陪招商局做巡回路演;
- 和技术、财务一起抠 ROI,给客户砍到最后一个点位……
折腾了大半年,新增曲线还是沿着熟悉的斜率往上蹭。再拉1500家真的已经是极限了,别说翻倍。越算越心虚,越心虚越认定“市场就这么大”。
第一次和教练对话,他没跟我拆渠道,也没问打折方案,劈头一句——
“不妨先把目标当4000家来设计?”
我的第一反应:站着说话不腰疼。3000都悬,4000纯属天方夜谭。但我一开始也听说了教练在其他企业做过增长的案例,想着还是逼自己再想想:既然3000已经把我逼到墙角,不如跳出去,看看4000得动哪几块砖。
原有战术在4000这个数字面前瞬间报废——它们撑不起那个体量。我第一次停止“把老办法再做细一点”的念头,改问自己:如果必须4000,还有哪些杠杆从没真正使过劲?
- 集团客户:以前嫌谈判周期长、条款复杂,如今认清“一单覆盖300家”才是最快放大器;
- 海外补贴窗口:过去当加分项放一边,现在看到18个月就结束了,再不进场就是白丢产能;
- 渠道深水区:从让伙伴自跑订单,改为派技术骨干驻场,同吃同住加速落地。
这些点子不是没听过,而是曾被我贴上“难、慢、风险高”的标签。4000 这个“离谱”数字,把我原有的自问自答全部掀翻,逼我承认:原来的算盘打得再响,也不过是用旧尺子量新房子。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教练的用意:他并不保证4000一定达标,只想用一个“看似不可能”先斩断我对3000这个今年KPI的无谓对抗,让视角升高半格——视角一抬,资源和路径也随之重排。
走出会议室,我把“3000能不能”彻底关掉,直接把团队拉到白板前围着4000拆动作。胸口那股憋闷像开闸的水,呼啦一下就涌了出去。
熊展靠“4000家目标”打破了旧算盘,但你或许正被 “经验惯性” 困住而未发觉 :
你是否曾用过往经验否定新机会?面对挑战性目标时,第一反应是“找理由”还是“找路径”?
这关系到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自我认知与角色定位”能力。
让新目标实现变成一幅画面,目标更有动力
目标抬到4000以后,教练紧接着问了我一句——“真做到那一天,你最想看见什么画面?”
听到这话,我先是愣住:从业这么久,数字对我来说一直就是 Excel 里的格子,什么时候和“画面”挂钩过?可他坚持让我闭眼想。于是脑海里窜出的第一幕竟不是登台领奖,而是——
半年后的一次全员会,老板端着一杯热茶走到我工位前,轻声说:“辛苦了,这一杯我来请。”同事们起哄,我笑到耳朵根发热,下一秒老板当场宣布:团队整体调薪,销售奖金翻倍。
这一幕突如其来,却让胸口涌出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原来我对4000的渴望,不在数字本身,而在“被看见、被肯定”那一下。 数字一旦连上情绪,之前冷冰冰的 KPI 瞬间有了体温。
接下来几天,我用AI生成了那幅“老板递茶”的画面,贴在手机锁屏,斗志满满。数字变成画面以后,行动不再靠意志力硬撑,而像被一根看不见的橡皮筋向前弹。
我也第一次发现,团队其实更容易被情绪感染:当我在晨会提到“年底让老板亲手给咱们倒茶”,大伙儿哄堂大笑,变得也更加积极了——因为那幅画面,他们也想一起站进去。
回头看,确实达到了教练的效果:数字不是挂在墙上的条幅,而是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生活场景。只要脑海里有一幅自己想进的画,脚下的路就不再只是 KPI,而是一张去往那幅画的车票。
半年后回访
下半年已经开始,当我们打电话给熊展时,他人在客户工厂做验收,却还是抽出十分钟报了两件事:
(1)目标完成情况
- 3000家新增已经落地2378家,手上还有几个大单也在走流程了,很快就能完成目标;
- 4000家冲刺已排进日历,核心线索锁定80%,年底前达成的把握“比开年时做3 000还大”。
他说:“当初觉得4000离谱,现在反而成了团队共识,干劲十足。”
(2)回头看的三点感慨
先拆掉“经验滤镜”。我发现熟练的经验会让大脑自动把挑战性目标归为“不可能事件”,把潜在机会提前判死刑。只有意识到这一层无形筛选,才能把被经验挡住的选项重新摆回桌面。
把目标调到“略超舒适区”。如果一直陷入完不成目标的怪圈里,看到那个数字就会本能的产生负面情绪。换个更大的目标,会push自己站上更高一格去重配资源、重写策略。旧路径自动失效,新杠杆自然浮现。
让成功先在脑海里“暖场”。一幅让自己渴望的成功画面,比任何 KPI 更有牵引力。画面越生动,情绪越充沛,日常行动就不靠硬撑,而是被向往的场景持续拉着往前走。
电话快挂时,他笑着补一句:“原来市场天花板并没变,是我把它挂得太低。现在只要一觉得卡壳,就先把目标再抬一格——视角一高,路自己就冒出来了。”
从“3000家悬”到“4000家有把握”,熊展的转变藏着一个核心能力:用领导力破局,而非被资源限制。
你的目标拆解是否足够清晰?面对困难时激励团队的方法是否合理?这些或许正影响着结果。
你离“超额完成目标”,可能只差一次对“自身领导力优劣势评估”的精准定位。
结语
在企业增长难题中,真正困住我们的,往往不是资源短缺,而是视角太低、想象力被旧经验勒住。当你把目标再抬一格,让自己短暂“站不稳”,大脑会自动去找新支点;当目标背后挂上一幅鲜活的成功画面,情绪会把行动推得比计划表还快。
如果你正被“天花板”死死压着,不妨先给自己设一个“看着有点离谱”的数字,闭上眼描一幅抵达那里的场景,然后把第一步写进今天的日历——哪怕只是打一通原本觉得“希望渺茫”的电话。
/本文经客户允许脱敏后发布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侵删
发表回复